站内导航

  • 首页
  • NBA

    7年NBA生涯被裁7次,空有满格天赋,却始终无法立足!或重返CBA

    2025-09-08 14:05:33

    近日,前上海男篮的外援诺阿-冯莱被爆料有望加盟辽宁男篮,对此,诺阿-冯莱在社交媒体上给出了回应,确实和他们有过商讨,他们很想得到我,但是我还得考虑一下未来的规划。换而言之,辽篮很想得到诺阿-冯莱,但是后者显然还想冲击一下NBA。回望他的篮球路:24.8厘米长、29.8厘米宽的巨掌(曾是NBA新秀体测第二大),NCAA赛场48.5%的三分命中率,高中时期场均17分12篮板的统治力,无一不证明他拥有“兑现巨星潜力”的资本。可现实却是——7年NBA生涯,辗转7支球队,7次面临裁员或被交易的命运,最终在26岁那年被联盟抛弃。这个流淌着利比里亚贵族血液的“球痴”,为何始终无法在NBA兑现一身天赋?



    一、伤病:撕碎新秀赛季的“成长期门票”

    对NBA新秀而言,生涯前两个赛季是“扎根联盟”的关键窗口——适应节奏、建立自信、找到角色定位,每一步都不可或缺。而冯莱的NBA之旅,从起点就被伤病按下了“暂停键”。2014年选秀夜,夏洛特黄蜂(现鹈鹕)以第9顺位选中冯莱时,球探报告上写满了期待:“2.08米身高+2.24米臂展,能投三分的内线,完美适配小球时代”,甚至将他与刚拿到两冠的克里斯-波什对比。可就在他准备开启新秀赛季时,运动型疝气手术突然袭来——这一伤病不仅让他缺席了训练营和季前赛,更直接导致他新秀赛季仅出战25场,场均仅得3.3分3.4篮板,投篮命中率不足40%。

    彼时的NBA,同届新秀正飞速成长:安德鲁-维金斯场均16.9分当选最佳新秀,乔尔-恩比德虽也受伤,但凭借天赋仍被视为费城未来核心,而冯莱则在病床与替补席的交替中,错过了“适应NBA强度”的最佳时机。更致命的是,这次伤病打乱了他的技术打磨节奏——大学时期他赖以生存的“三分+篮板”组合,在NBA的高强度对抗下本需时间调整,可伤病让他失去了在比赛中试错、改进的机会,等到伤愈回归,黄蜂的战术体系已没有他的位置。当一名新秀在最该“涨球”的阶段被迫停滞,后续的追赶便会格外艰难。冯莱的NBA生涯,从一开始就输在了“起跑线上”。



    二、定位:小球时代的“不三不四”困局

    冯莱的天赋特点,本应是为“小球时代”量身打造的——能投三分、能抢篮板、还能运球过前场(利拉德曾评价“他能抢篮板同时运球过前场”)。可讽刺的是,正是“全能”的标签,让他陷入了NBA的“定位陷阱”。

    在NBA的战术体系里,内线球员通常被清晰地分为“五号位(纯中锋)”和“四号位(大前锋)”,侧翼则是“三号位(小前锋)”。冯莱2.08米的身高,打五号位时对抗不足(面对传统中锋容易被压制),打四号位时横移速度又不如纯侧翼,打三号位时持球能力尚未达到明星级别——这种“不三不四”的特质,让他成了每支球队的“边缘选项”。

    在波特兰开拓者时期,他曾单场抓下19篮板,展现出顶级的篮板嗅觉;在纽约尼克斯时,他场均能贡献8.4分7.8篮板,三分命中率回升到34.1%,看似找到了节奏。可每当球队需要“明确角色”时,冯莱总是第一个被牺牲的——开拓者需要能护框的纯中锋,尼克斯需要能稳定得分的侧翼,没人愿意为他设计“灵活站位”的战术,更没人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打磨“全能”的细节。

    反观他在CBA的成功,恰恰印证了这一困局的根源:上海男篮教练组没有将他框在“四号位”或“五号位”的标签里,而是让他自由发挥——既能站外线投三分,也能冲内线抢篮板,还能在快攻中持球推进。当他在对阵北控的比赛中完成“抢断+运球贯穿全场+大风车灌篮”时,那种“无所束缚”的状态,正是他在NBA从未拥有过的。NBA的“精准定位”要求,反而扼杀了他的“全能天赋”。



    三、漂泊:7年7队,从未有过“稳定的土壤”

    “如果一个球员连下赛季为哪支球队效力都不知道,他怎么可能安心打磨技术?”这是冯莱在2021年离开NBA时,私下对朋友说的一句话。7年NBA生涯,他先后效力黄蜂、开拓者、公牛、尼克斯、森林狼、掘金、篮网7支球队,平均每支球队待不满1年,这种“漂泊感”成了他兑现天赋的又一枷锁。

    每到一支新球队,冯莱都要重新适应:适应新教练的战术体系、适应新队友的配合习惯、适应新的角色定位。在黄蜂,他是“需要证明自己的新秀”;在开拓者,他是“替补席的篮板补充”;在尼克斯,他是“临时救火的内线”;在篮网,他甚至连稳定的出场时间都没有。没有球队愿意将他视为“长期核心”,自然也不会为他投入资源——没有专属的训练计划,没有战术地位的倾斜,更没有心理层面的疏导。



    最典型的例子是2019-2020赛季:他先被森林狼交易到掘金,仅打了14场就被裁,随后加盟篮网,却在赛季结束后再次面临裁员。短短一个赛季,他换了3支球队,始终在“找状态”和“被放弃”之间循环。当一名球员长期处于“随时可能被裁”的焦虑中,他很难在比赛中展现出“统治级”的自信——投篮时会犹豫,防守时会畏缩,生怕一次失误就失去出场机会。

    对比他在上海男篮的经历:球队不仅给了他长期合同,还将他视为“防守核心”,即使他受伤,教练组也耐心等待他康复。这种“稳定感”让他重新找回了对篮球的热爱,冯莱最近一次在CBA效力是在2023-24赛季,14场常规赛,场均出场不足20分钟,能得到11.6分5.9篮板1.8助攻0.7抢断0.7盖帽,经典一战,是对阵吉林的比赛中狂揽24+20(篮板),成为上海队史第8位双20先生时,在CBA他的天赋得以释放。遗憾的是,NBA的“流浪生涯”,从未给过他这样的“成长土壤”。



    心理:贵族血统的压力与现实的落差

    冯莱的成长环境,比大多数NBA球员更特殊——他流淌着利比里亚部落贵族的血液,家族客厅里挂着曾祖父布拉苏在总统就职典礼上接受册封的照片,家族会议室的墙上写着“冯莱之名,重于泰山”。这种“家族荣誉”的压力,从他接触篮球的那天起就伴随着他。

    父亲萨缪尔的教育理念是“做错事会让整个家族蒙羞”,这让冯莱从小就养成了“严格要求自己”的习惯。十二岁第一次摸篮球时,他就因为“怕打不好丢家族的脸”而拼命训练;十四岁在迪士尼坚持找球馆,也是因为“不想浪费任何提升自己的时间”。这种执着曾让他在高中和NCAA脱颖而出,但到了NBA,却成了“心理负担”。

    每当他在NBA赛场上表现不佳时,他想到的不仅是“自己会被裁”,还有“会让家族失望”。这种双重压力让他在比赛中过于紧绷——投丢一个三分就会自责很久,抢不到一个篮板就会怀疑自己,反而无法发挥出正常水平。而在CBA,他远离了“家族荣誉”的直接压力,也远离了“NBA球星”的光环,母亲雷内尔在观众席上挥舞的利比里亚国旗,更多的是“支持”而非“期待”。当他在CBA赛场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时,那种“为自己而战”的轻松感,正是他在NBA缺失的。



    当冯莱在福建晋江的赛场上,看着父母挥舞的利比里亚国旗时,他或许终于明白:篮球的意义,从来不是“兑现天赋”的标签,而是“找到热爱”的初心。7年NBA生涯的漂泊与挫折,不是因为他“没有天赋”,而是因为他的天赋,需要一片“不被定义、不被催促、不被施压”的土壤。

    在上海男篮的训练馆里,月光洒在他修长的身影上,那身影里既有曾祖父册封时的庄严,也有母亲打两份工时的坚韧,更有十四岁少年在迪士尼寻找球馆的执着。他或许永远无法成为NBA的“克里斯-波什”,但他在CBA找回了“诺阿-冯莱”——那个纯粹为篮球而战的少年。对冯莱而言,重回NBA难度不小,而加盟辽篮则会让他的职业生涯再度焕发青春。